1概述及评价指标体系
1.1 概述
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 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建筑理念。应符合国标《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其他法律法规及地方标准,适用于所有住宅项目申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
1.2 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
现状:我国绿色建筑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发展迅速,但与欧美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趋势:
(1)、可持续性建筑材料由于可实现降解、回收,有利于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节约资源,将获得广泛使用;
(2)、我国城镇的绿色建筑占比将得到快速提升。
1.3 绿色建筑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
绿色建筑星级评定:
评价体系:根据建筑功能不同,分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进行分别评价,星级评比按就低原则,当绿色建筑总得分达到50分、60分、80分时,绿色建筑等级分别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
2绿色建筑主要专项技术措施
2.1 常规专项技术措施分析
(1)、雨水回收利用系统
为充分利用水资源,结合项目特点, 设计雨水回用处理设施,收集部分屋面及室外地面雨水。雨水将经过过滤消毒处理后经增压泵提升至使用点,用于地块的室外绿化灌溉、道路冲洗和地库冲洗、生活杂用水、冷却循环。
图1 雨水回收利用系统示意
(2)、透水铺装
在无铺装的裸露地面、绿地,通过铺设透水铺装材料或以传统材料保留缝隙的方式进行铺装而形成的透水型地坪,具有降低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增加场地雨水与地下水涵养,改善生态环境,补充地下水量,减少地面下陷;减轻排水系统负荷,以及减少雨水的尖峰径流量,改善排水状况等等诸多优点。
图2 透水地坪的多种形式示意
(3)、屋顶绿化
一般在购物中心屋顶或商业裙房屋面,除设备位置及建筑构件外的可利用面积设置屋顶绿化;
植被以草本地被浅根性植物为主,阳性、耐旱、低矮、抗风、耐移植;
植物配置如罗汉松+紫薇+黄杨球+海桐+含笑+杜鹃+马尼拉草等,覆土厚度≥30cm。
图3 屋顶绿化示意图
(4)、独立新风系统
市场上的新风系统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中央集成的,类似中央空调的分配方式;另一类是独立新风系统,适用于独立房间使用,类似家庭的壁挂式空调。
主要目的:通过室外的收风管和回风管换气达到净化室内空气,能起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效果。
图4 独立新风系统示意图
(5)、太阳能热水系统
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太阳辐射能把水加热的一种装置,是目前太阳热能应用发展中最具经济价值、技术最成熟且已商业化的一项应用产品。以加热循环方式可分为:自然循环式、强制循环式、储置式三种。
图5.1 太阳能热水系统图
图5.2 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效果图
(6)、节水器具及节水措施
①项目所有用水器具应满足《节水型Th活用水器具》(CJ 164-2014)及《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 18870-2011)的要求,且节水器具用水效率等级不低于《水嘴用水效率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 25501-2010)和《坐便器用水效率 限定值及用水效率等级》(GB25502-2010)中的2级。
②按用途设置用水计量水表,针对不同用途的用水分别进行计量,如卫生间、绿化用水等,对用水进行分项计量,实现行为节水。
③水泵变频设计。
(7)、节水灌溉
室外地面绿地采用微喷灌方式浇洒、屋顶绿化灌溉采用滴灌方式
图7.1 微喷灌 图7.2 滴灌
微喷灌的雾化程度高,对植物的打击强度小,均匀度好,其组合喷灌强度小于土壤的入渗能力,因此不会造成表面径流,更节水。
(8)、预制构件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技术规范》:建筑的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装配而成的建筑。
《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构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
图8 装配式结构体系
(9)、CO浓度监测
图9 CO浓度监测示意图
在地下车库设置CO浓度监测点,通过中央处理器联动控制地下室通风设备,保证地下室CO浓度满足《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有关要求(小时均值低于30mg/m)。一个防烟分区至少设置一个CO检测点。建议监测点位置距地1.3m,且不应设置于车道上。
(10)、CO2浓度监控
商业应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为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一般在地下2层大空间商业部分以及地上1层和3层人员变动较大的功能空间共设置CO2探头进行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空调机组与之相应控制,使CO2浓度始终在卫生标准规定的限制内。
当CO2浓度超过设定值800ppm时,系统通过空调智能控制箱接受反馈信号,调节新风阀开度,增加新风量,达到消除室内CO2 等污染物的目的。
(11)、BIM
建筑信息模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 所具有的真实信息:
三维几何形状信息;
非几何形状信息,如建筑构件的材料、重量、价格、 进度、施工等;
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
3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及案例
3.1 增量成本的定义
相比基准建筑的建设成本,为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而采取相应措施,致使该建筑发生高于基准建筑对应成本的费用。
采用不同的技术措施可以使同一评价等级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产生较大差异,高星级不一定高成本才能达到,个别绿色建筑有绿色建筑技术堆砌的现象,过度“绿色”而造成不经济、不低碳;
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绿色建筑技术趋于成熟,被动式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绿色建筑零增量成本、低增量成本技术运用越来越多,使得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呈下降趋势;
3.2 居住建筑绿色增量成本分析
居住建筑绿色增量成本分析(汇总)
3.3中梁项目统计
按照国标评价体系,剔除海绵城市、工业化及精装修外增量成本范围(以浙江为例):
3.4外部房产项目统计
经统计2014~2019年按照国标评价体系进行评价的外部房产项目-绿色建筑,剔除海绵城市、工业化及精装修外增量成本范围:
结合理论数值及内外部实际案例得出星级增量成本参考区间
4结束语
绿色建筑,是国家节能减排、实现绿水青山的重要举措,随着全国各地政策的落地,必将越来越受推广和实施。“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的灵魂,通过绿色建筑的专项技术措施,结合内外部因素,在增量成本可控的情况下,将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将越来越感受到它为生活所带来环保、节能,使建筑成为会“呼吸的房子”,为人们享受健康生活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