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业建科绿色建筑认证专业服商logo

绿色建筑新闻中心

昆山全市域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时间 :2020-10-01 作者 : 来源: 浏览 :
  在江苏省昆山市文化艺术中心,有两个大型景观水池。一个是依靠自来水补给的传统景观池,另一个是收集、净化场地雨水进行补给的多级海绵体景观池,由雨水收集管网、景观湿地群、景观倒影蓄水池和市政雨水排涝系统组成。运行一段时间后,两个水池的水质对比鲜明:海绵体景观池水质一直保持着可观赏标准,而未及时进行自来水更换的传统景观池内,水质出现退化现象。
  第一个“海绵体”项目试水成功,坚定了昆山人建设海绵城市的信心。2016年,昆山成为江苏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划定22.9平方公里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2017年,昆山******《关于在工程项目中运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审批管理办法(暂行)》,以规划为引领,以工程为抓手,在全市域931平方公里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顶层设计,创新“海绵审批”
  为了让海绵城市建设有规可循,昆山市政府******《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道路广场、园林绿地、城市水系统、地块开发等各类工程建设中,明确全市新建、改建项目都需要按照海绵城市的要求进行建设。还发布了《昆山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昆山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保障、资金支持。
  海绵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园林、水利、市政等部门。为此,昆山专门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海绵办),统筹相关部门。同时,创新设置了“海绵审批”,在不增加行政程序、不影响企业审批进度的基础上,将“海绵审批”分解穿插到原有审批的各个环节,引导企业主动加入海绵城市建设。
  “在土地出让环节,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项目选址意见书;在办理工程建设规划许可证环节,将海绵城市专项方案审查作为前置条件;在办理市政、绿化工程施工许可证环节,需进行海绵城市专项施工图审查;在施工环节,各部门对设计文件与主体工程建设是否一致进行监管;在竣工验收环节,要求竣工验收报告中明确海绵城市相关工程措施的落实情况,并上报海绵办。”昆山市住建局工作人员姚健告诉记者。
  因地制宜,国际技术本土化
  海绵项目其实并不神秘。在一个刚竣工的住宅小区,记者看到了或大或小的下凹式绿地,隐藏在绿色植被里的雨水花园,小径旁蜿蜒的溢流通道……这些看似寻常的风景里,都暗藏着海绵体的“玄机”。
  昆山的海绵城市建设,最初源于2009年与澳大利亚国家水敏型城市合作研究中心(简称“CRC”)开展的战略合作。为了让CRC的科研成果落地,昆山创建了海绵城市建设实验室,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本土海绵技术产品。
  “现在,我们净化雨水使用本地过滤介质,根据不同土壤条件搭配了不同的植被,这是因为我们发现国外通行的生物滞留换填料特性不能满足本地需求,引入的植物品种也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姚健说。
  制定规划的时候,昆山也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到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当地的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性能差。因此,在选择海绵技术时,更侧重滞蓄设施,以渗透设施为辅。“通过滞蓄设施不仅滞缓雨水流速,减少径流量,缓解城市内涝,也能有效减少初期雨水的面源污染。”姚健告诉记者。
  “十步走”,全市一盘棋
  “我们发现,虽然从审查来看,海绵项目的方案、施工图都是科学合规的,但施工人员具体操作落地时,还是会存在一些走样的情况。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项目施工,一方面对施工和监理单位开展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质监。”姚健说。
  昆山的海绵城市建设,以圩区为基本单元,按照“十步走”的策略推进。目前,海绵技术运用到不同项目、跟踪监测积累数据、深入国际化合作完善技术力量、强化本土团队能力建设、由点及线创建生态基础设施网络、由线到面推动圩区基本单元更新、制度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创建海绵城市综合示范区、探索建设运营模式与产业化发展路径,这“九步”已经基本完成。最后一步,就是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
  截至目前,昆山已投入资金超过4亿元,完成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1.6平方公里,建成地块类海绵项目18个。未来,将通过示范区的引领作用,带动全市域的海绵城市建设,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局面。